标王 热搜: 贴片机  ZESTRON  Indium  nepcon  清洗  系统  PCB  富士康  机器人  IPC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资讯 » 正文

「工业4.0」即将带给亚洲制造业的冲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8  作者:解聪文  浏览次数:1528
核心提示:过去,先进国家到亚洲设厂,来降低劳工成本;然而,劳工成本现在已经不是着要的考量了。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工厂一排一排的亚洲工人用双手为国际大厂缝制运动鞋,但现在机器人可以在1.8分钟之内从无到有做出一整双。

虽然德国人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讨论关于「工业4.0」的话题,但其实大多数人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弄懂它的意思。

从行销角度来看,这是个很好用的沟通词汇;它的观念可以说是极为复杂,但也可以非常简单。也因为如此,即使是自认为对它略知一二的人,仍然只有极为少数能够真正掌握这场产业革命的精髓。


「工业4.0」的意义与困难

那么,「工业4.0」究竟是什么?乍看之下,它似乎包山包海,从机器人到人工智慧,什么东西都可以容纳在里面;在许多研讨会中,讲者会举出人机物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企业控制系统整合、制造执行系统(MES)、物联网(IoT)的各种等级感测器、混合云(hybrid clouds)和「未来工厂」等等范例来谈,而智慧回馈和自我学习机器人更是固定的特别来宾。

光是这些来来去去的专有名词本身,就已经足够让大家一个头两个大了。

在这些名词之中,没有一个能完全代表「工业4.0」,即使把它们全部加起来也还差得远;因为「工业4.0」真正的重点在于「整合」。也就是说,将上述这些元素汇集起来、进而产生实质效用的方法本身,才是真正的精髓;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就在这里:这些元素还无法彼此沟通。

「工业4.0」的问题不在于个别元件,而在于它们难以彼此沟通。
也就是说,许多制造机具不认识CNC车床、冲压机不懂机器人说什么、机器人无法和电力系统沟通、软体工程师也不知道射出成型机在做什么。

即使有了能提升自动化效率的云端服务,来自这许多组件的资讯仍然无法跟它有效交换数据。这不仅只是中小企业的问题,即使像是ABB或Siemens这类产业巨擘,在这类课题上也仍然遭遇重重困难。

换言之,「工业4.0」的问题不在于个别元件,而在于它们难以彼此沟通。

到目前为止,这类整合还没有真正的「共主」出现;因为一旦开始尝试,他们发现问题的复杂性高得惊人,已经存在的产业标准太少、而需要驯服的变数又太多。现有的机械产品供应链,往往横跨好几个洲、以及来自许多不同开发程度国家的公司;而且大多数公司都没有足以让产品进入「工业4.0」时代的人力或知识。

台湾也即将面临冲击

如果没有及早拥抱整合标准,大多数的机具制造公司前都将会一片黯淡。

专家预测:台湾60%的机具制造公司会在10年内倒闭。

笔者在撰写本文的时候,曾经和一位台湾的产业专家谈过;他表示,台湾有60%至70%的机具制造公司会在未来10年之中倒闭,其他国家可能也差不了多少。我们在产业调查结果中发现,全台湾目前只有5家公司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波制造业革命;至于其他公司,则可能在未来10至15年之中消失、或是被更大的公司并购。

例如友嘉实业(Fairfriend,网页会自动播放声音,请留意),就可以说是台湾的「工业4.0」公司之一;从2011年起就在世界各地悄悄收购小型机具公司,目前已经占据了同业中全世界第三大的地位。

大多数无法同时具备整合、数据(无论大小)、以及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三个关键要素的公司,都将会落在「工业4.0」的的潮流之外;而且,因为他们缺乏对于这个潮流的了解和远见、或是所在的国家缺乏人才,所以也可能找不到能协助他们进行产业升级的软体和资料工程师。

事实上,未来机具制造商必须聘用的是更多的资料科学家,而不只是机械系毕业生。

制造业的全球版块移动

更雪上加霜的是,「工业4.0」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升级东亚地区现有的制造业。如果这场改革的主体,是拥有自动规范流程、机器人能透过云端服务彼此更新作业方式、依赖高技能工程师多于廉价劳工的全自动工厂,那就不一定要设立在中国、台湾、或是泰国了。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在国内建立这些洁净的自动化设施,不是很好吗?

这也就是不久之后即将发生的事情。过去,先进国家到亚洲设厂,来降低劳工成本;然而,劳工成本现在已经不是着要的考量了。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工厂一排一排的亚洲工人用双手为国际大厂缝制运动鞋,但现在机器人可以在1.8分钟之内从无到有做出一整双。

制鞋机器人可能会出现在鞋店中,几分钟就能做出量身订做的鞋子。

再过一段时间,制鞋机器人甚至可能不只会出现在工厂里,而会直接出现在鞋店中;而且只要短短几分钟,就能当场做出为顾客量身订做的鞋子。这些国际大厂改用机器人,并不是因为用它生产比较酷,而是因为可以从此不必再受到劳工来源的束缚。

所以,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工业4.0」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产业「回归」,以及改变生产流程,从亚洲的工业区分散到小如零售店的单元之中。虽然这样的改变确实会有些供应链问题必须解决,但与「让几千家亚洲机具工厂依照德国标准运作」相较,还是简单得多。

以上所说的这些,并不是在预言未来,而是描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德国运动用品厂商Adidas建造机器人工厂的地方在德国本土,而不是在中国昆山;电动车厂商Tesla在美国内华达州制造电池,而不是中国广州。而富士康则制造了可以放在货柜里的自动化生产模组,随时可以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总而言之,许多欧美国家都正在努力将制造业搬回家;Apple正在美国西部各地收购房地产,让未来的iPhones不仅是「美国设计」,而且也是「美国制造」。

「全球化」的时代即将过去

在引发这些转变的因素之中,政治是其中之一。在英国脱离欧盟之初,新任首相Theresa May曾经承诺会往更「本地化」的方向走,与过去「全球化」的方向大异其趣;如果Trump在今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他对选民所诉求的是「全球贸易是一种威胁」,认为美国产品就应该在美国制造。

至于日本,原本就没有完全对全球开放,往后更可能借由机器人产业之助,继续走产业封闭路线。而欧盟最近则为难民和移民问题伤透脑筋,所以将高科技制造业的职缺(例如软体、资料、以及机器人方面的专家)移回国内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在2020年之前,欧盟国家将会投资高达1,000亿欧元在「工业4.0」的研发与执行上。

无可避免的,制造业将会逐渐回到靠近市场的地方。

拜科技进步之赐,「全球化」与「全球贸易」当道的时代即将过去。整体而言,虽然亚洲国家的制造业在过去花了40年磨练传统制程,但欧美国家现今在「整合」相关的科技方面,仍然占有较大的优势。

无可避免的,制造业将会逐渐回到靠近市场的地方;所以,我们很快会看到洁净的智慧型工厂在欧洲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这个趋势中,运输业者会首当其冲,而「西方设计、亚洲制造、西方销售」的模式也会很快崩解。一旦所谓的「分子制造业」(molecular manufacturing,以组合分子的方式制造物品)兴起,许多原料供应业者也可能会受到冲击。

当然,有些产品仍然会继续在亚洲生产;Apple的下一代iPad或iPhone并不会马上移回加州制造,但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过去许多产品视为理所当然的制造路径都会开始松动。

也就是说,对西方来说是「海外生产」,但对亚洲厂商来说却是过去数十年来经济支柱的OEM生产模式,很可能会一去不再复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05001058号